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脉所在,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一代代人的生活经验,承载着一座城市深深的历史烙印。随着“双减”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进了甬城中小学课堂,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多了一个重要的通道。对于这些“老底子”,孩子们从一开始感到新鲜到渐渐熟悉,乃至喜欢上了这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事物。另一方面,非遗走进校园,也获得了传承,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文化根脉的延续。奉化布龙活跃在校园
奉化布龙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几乎是奉化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项目,在全国也很有名气。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奉化布龙舞进了当地的众多学校,孩子们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翻转腾挪、灵活穿梭,尽显奉化布龙的神韵。下午4时半,奉化高级中学舞龙队11名队员都会集中训练。一节训练课下来,队员们大汗淋漓。队员康森说:“通过上舞龙课,我对奉化布龙所传递的奉化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极大地调动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奉化高级中学舞龙队已走过20个春秋,曾在上海世博会上展演,斩获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舞龙舞狮锦标赛高中组自选套路冠军,还曾经走出国门参加土耳其世界文化舞蹈艺术节、英国伦敦奥运年莎士比亚文化节演出。
该校是浙江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舞龙传承教学基地,开设了省首批精品课程《走进课堂的奉化布龙》,高一年级班班有龙,人人参与舞龙。
除奉化高级中学外,该区职教中心、工贸旅游学校、尚田中学、萧王庙中学、尚田镇中心小学、尚田实验幼儿园等校(园)纷纷引进这一非遗项目,打造舞龙课程。可以说,奉化布龙在奉城校园遍地开花。
盘、滚、游、翻、跳、戏,踩着鼓点,不断翻飞腾跃,带给观众的是一场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视觉盛宴。奉化区职教中心舞龙队有25名队员和5名志愿者,每周一有社团课,周三有选修课,还有“加餐”训练:每天两个时段,中午一小时,傍晚一个半小时,从基础的手臂力量、马步训练,到徒手挂腰、徒手中国结、徒手四人一组等技术动作,再到成套动作的练习,一遍遍地打磨。国家级舞龙教练、奉化布龙非遗传承人毛剑波是这所学校舞龙队的指导教师,他带领着孩子们一步步突破,直至站到颁奖的舞台上。工贸旅游学校有龙狮社这一品牌社团,30多名社员拥有两条“大龙”。
萧王庙中学将奉化布龙和奉化吹打有机融合,再现舞龙时“龙灯锣鼓”的热闹场景。在浙江省舞龙舞狮锦标赛上,该校舞龙队成为40多支参赛队伍中唯一有现场乐队伴奏的参赛队伍,奉化吹打和奉化布龙完美结合瞬间成为全场亮点。萧王庙中学还将编创相应的吹打曲目和舞龙操,打算在全校推广,以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面。
舞的是龙,磨炼的是心智,传递的是民俗文化特有的韵味。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脚下这片土地特有的文化密码,渐渐喜欢上了这项传统技艺。
宁波“老底子”文化进课堂
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全面普及,非遗项目在我市各地校园开展得越来越红火。“双减”政策深度推进,更是加快了非遗项目进课堂的步伐。
在奉化,中小学校打造非遗文化景观,建立非遗社团,邀请地方非遗传承人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开设非遗选修课程、拓展课程、地方课程,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能,传播非遗文化,目前20余个非遗项目已在全区30余所中小学牢牢扎根。
奉化吹打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萧王庙中心小学成立了锣鼓、二胡、琵琶、笛子和唢呐等多个学生社团,每周一下午组织学生在音乐教室学习,由非遗传承人进行指导。10多年来,该校培养出了300多名吹打小传承人,通过他们的演奏把奉化吹打带给更多的人。
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称犁铧文书,是宁波传统地方曲艺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方言演唱,使用的道具仅有醒木、折扇、手帕,表演难度却比较大,要求说、表、唱、噱、演相结合。每周二四点钟课堂和周四下午的校本课时间,奉化区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室里都会响起曲调婉转的宁波走书,宁波走书传承人、奉化区曲艺家协会主席朱玉兰指导学生们传唱这门古老的曲艺。
在实践探索中,学校以“读读诵诵”“听听仿仿”“扮扮演演”“挑挑拣拣”四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宁波方言的发音,熟悉宁波走书旋律音调,也创作出了富有童真童趣的剧本。
对于老底子的手艺,“00后”“10后”有些陌生,口耳相传或手手相传的教授方式略显单一,固定的师资比较难寻。对于新生代来说,他们心中也有疑虑,难道日复一日的练习就只为了掌握这门手艺?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又该如何领会?
非遗传承,既要代代守护,也需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已不能适应。而非遗项目走进课堂,不失为传承非遗的一条好途径,从组建学生社团,到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再到通过展演等方式发挥辐射作用,老手艺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播撒下的非遗种子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每个孩子的“文化印记”。
各地进行了不少创新尝试。北仑的穿山造趺在柴桥实验小学落地时,学校就做出改良,地盘用带轮木车替代,五六年级学生则钻进木车里走场。造趺被逐步引入语文、美术、音乐、体育、心理等课堂,通过跨学科融合,建立了地方非遗校园传承的课程框架:语文课上,老师讲授造趺前世今生,引导学生作文、班队课等创新;美术课上,学生设计服装、脸谱,开发造趺人物形象泥塑;体育课上,大家打造全新的舞台走位和表演形式……
冯家小学的灰雕在材料和工具上都有创新,在创作主题上不仅涉及宁波文化,而且传承红色基因;在材料方面融入传统瓷画瓷盘、版画木板等,使这门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浙东民间手工艺焕发勃勃生机。
胡金伟是宁波市纸鹞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他将AI软件制图技术、喷墨打印等现代技术融入传统技艺。目前以古林镇中心小学为传承基地的风筝制作技艺已入选第六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学校建立风筝社团,开出纸鹞传承体验课。“学校通过对此非遗项目的传承,将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传递给更多的孩子。”胡金伟说。
该校与古林中学、兴园社区、梁祝文化园等单位合作建设宁波纸鹞制作技艺展示与传习场所,每年接待上万人。在风筝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聚集了一批爱好风筝的科技辅导员教师,他们把此项传统技艺传播到了丽水、金华、温州、青田、台州等地。
来源:宁波日报
美编:林微微 二审:赵继承 三审:张炜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上一篇:2018重庆万盛奥陶纪主题公园推荐项目有哪些 抖音网红景点
下一篇:“山娃娃、鲵宝宝”出道!湖南旅发大会吉祥物亮出全球热捧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