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的石榴皮,湿哒哒的葡萄皮,脏兮兮的洋葱皮、玉米叶……这些看起来要被丢弃的厨余垃圾,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费市小学学生的手里,全都变成了宝贝!
这几天,在老师的线上视频指导下,学生将蔬果皮等变废为宝,学习制作植物染料,使用传统扎染工艺,染出五彩布,并制作成古色古香的团扇、香包等文创产品。
使用到的蔬果皮。(通讯员 供图)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学生们玩嗨了
“厨余垃圾也能做成染料吗?”刚开始,301班汪雨荷同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看完老师的扎染教学视频后,她迫不及待地准备起来。洗洋葱皮、烧水、捆绑、浸泡……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有模有样。
学生正在处理葡萄皮,准备下锅煮。(通讯员 供图)
其他同学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首先将清洗干净的石榴皮、洋葱皮、葡萄皮或玉米叶放进锅中煮,提取颜色;再通过夹子、棉线、皮筋、棒冰棒、玻璃弹珠等工具,在布上夹、扎、绑;扎结好的布放进煮好的染料中浸染,想颜色深,浸染时间长一点,想颜色浅,浸染时间短些。
学生正在用包扎法、夹扎法、捆扎法等各种方法扎布。(通讯员 供图)
学生把扎好的布放进植物染料浸泡。(通讯员 供图)
最后,闻着淡淡的草木香,看着慢慢浓郁的色彩,通过冷水的冲洗、晾干,一幅幅深浅不一,花纹各异的作品徐徐展开。
学生展示染好的花布。(通讯员 供图)
502班穆若珏同学则感叹“太神奇了,像变魔法一样”。她从中还学到了一些小知识:在葡萄皮汁中加入一些小苏打,就会从原来的紫色变成绿色;往玉米叶汁中加入一些小苏打,就会变成更加浓郁的黄色。
此外,他们还将染好的花布,做成了团扇、香囊等,形式各异,古色古香。
在美术课堂中引入扎染艺术
传承非遗文化
学生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扎染作品,其实早有基础。据了解,扎染社团是学校的特色美术社团,目前开展已有四年时间,扎染教学以三至六年级学生为主,社团课时间为每周一次。
“植物染是指利用大自然中各种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色素来对纺织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次厨余垃圾变身记,是想让同学感受自然之色,探寻草木染的奥秘,传递环保理念。”扎染社团指导老师姚静静介绍,希望通过这样丰富的拓展性课程内容,提高教育活动的体验性。
学生在用扎染作品装点校园。(通讯员 供图)
扎染社团老师指导学生做出的扎染作品。(通讯员 供图)
记者 马亭亭 实习生 夏烨雯 通讯员 姚静静
上一篇:重庆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组织执法力量全力保障“第三届中国·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