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文化创客的发展现状如何?身处产业蓝海中的他们又面临怎样的成长生态?在全国“双创周”活动期间,记者走访了山东部分文化创客及小微文化企业,倾听他们在文化领域创业创新中的欢喜与忧虑。
从本土元素汲取前进力量
一只萌萌的胖企鹅,蓝白配色象征海洋文化,花纹造型代表海浪……这是青岛领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的青岛旅游吉祥物——“青青侠”。公司总经理王观龙2009年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动画专业毕业,2012年创立领客文化,从电视动画外包做起。4年创业经历让王观龙对动画行业有了全新认识,“青青侠”便是成果之一。
“这一创意是受日本熊本县的吉祥物‘熊本熊’启发。”王观龙说,“熊本熊”出现短短两年,便为当地带来数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我们为何不做一个青岛的旅游吉祥物?”在王观龙和团队人员的设想中,“青青侠”将以动画形象为核心,通过系列公益片、微信表情、人偶剧等形式,打造青岛旅游新形象,并通过商业授权盈利。
如今,从“文化+”的概念出发,诸如领客文化一类的小微文化企业在山东如雨后春笋般日益茁壮,他们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结合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开始在文化创意领域施展拳脚。
日照市锦丽工艺品有限公司瞄准本地的农民画资源,结合刺绣技艺,创新推出了农民画绣这一工艺形式。所有产品由公司负责设计,并申请版权保护,加工制作则进行外包。“我们擅长的是创意设计,具体加工可由农村劳动力完成,也是当地文化扶贫的有效举措。”该公司董事长赵家乐认为,小微文化企业应善于进行产业嫁接和跨界资源整合。
在德州,一部旨在展示传统手艺人生活的公益片《城市故事》正在酝酿。项目策划方、德州和之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魏炎新介绍,很多手艺人毕其一生在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上。《城市故事》将展示他们的传承故事,契合如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以微信小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
人才断档将是长期短板
在多数文化创客看来,人才断档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需要正视的短板。
螺钿是一种在螺壳和海贝上进行镶嵌的工艺,在我国沿海地区历史悠久。近年来,威海圣特雅漆贝工艺品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广螺钿技艺,使用该技艺制作杯具、笔筒、手机壳等生活日用品,在海内外赢得市场认可。公司负责人张彰介绍,目前公司8位工人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由于工艺的特殊性,很难找到愿意静下心来钻研技艺的后备人才。更令张彰担忧的是,韩国、日本等地市场对螺钿技艺非常认可,已开始进行替代品研发。“由于我们自身科研力量缺乏,如果让国外企业抢先占领技术高地,我们势必会处于被动局面。”
下一篇:江西省第十五届省运会会徽、会歌、吉祥物、主题口号和宣传画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