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近日,记者从2023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工作会议获悉:2022年上海文创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约13%,文创从业人员人均产出达170万元。
2022年,上海共有6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上海市级文创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全年投入30128.4万元,共扶持777个文创项目,扶持重点向数字化转型等新兴领域、中小微文创企业倾斜,同时加大对数字文创项目的扶持力度。
上海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全力推进上海科技影都建设,建成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LED虚拟摄影棚;出台《关于推动上海市数字广告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地上海市首个数字广告园区。此外,上海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举办一系列文博美术大展和系列首展,并成功举办“非遗新体验”首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
据悉,2023年上海将进一步推动文创资源向生产要素转化,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推出更多首发、首展、首演、首秀活动,让文化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添彩增能。
►►►
安徽省强力推进数字创意产业
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记者从安徽省文旅厅获悉,近年来,数字创意产业是安徽省大力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安徽省委、省政府成立省数字创意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推动产业发展。作为专班牵头单位,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抓项目、强招引、谋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全省数字创意产业签约、开工、投产项目总数3393个,登记投资金额9115.9亿元,在谈项目、签约项目、开工项目、投产项目数量均居十大新兴产业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3%,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3.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十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0.8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数字创意企业806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千亿、达1096.8亿元,其中57.9%的规模以上数字创意企业集中在合肥、芜湖两市,营业收入合计占全省的71.2%、提升2.8个百分点。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突出高位推动。编制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创意产业“十四五”规划,初步形成“一核、一极、十基地”空间格局。印发《全省数字创意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连续发布《安徽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坚持顶格战法,省领导主持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企业家座谈会,常态化深入产业基地,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落地难题,推动芜湖网络视听安全基地等项目落地或开工建设。
二是注重务实管用,夯实工作基础。连续召开全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推进会,开展重点项目调度,指导市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首次举办“双十佳”项目评选,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安徽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发起成立总规模20亿元的沄徽文化数创投资基金,成立16支市级基金,省市合作,推动“1+16”向“1+N”基金格局转变。
三是注重平台赋能,促进交流合作。指导组建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联盟、安徽省数字创意产业协会、数字创意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省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构筑要素齐全、氛围浓郁的平台生态圈。举办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大会、安徽省动漫大赛暨乡村文旅创意大赛等,填补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高端峰会空白。支持、引导企业入驻“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推动供需有效对接。
四是注重协调服务,强化金融保障。建立文旅和数字创意企业融资需求库,梳理重点项目105个,企业333家,纳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与光大、民生等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向文旅和数字创意企业提供总额80亿元授信额度。及时回应企业网上诉求,安徽创优营商环境服务平台留言办结率100%,得到企业充分认可。
五是注重机制协同,压实各方责任。建立“专班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动专班牵头抓总,部门协力配合。建立省市县(区)上下联动机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能到位,职责到人的三级工作体系。建立分组协调推进机制,成立智慧文旅体育等5个专项推进组,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厅领导分市对口联系包保机制,完善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出台统计监测评分暂行办法,落实“专员”服务模式,形成从意向对接到投资落地全流程“服务套餐”。
►►►
人工智能、裸眼3D“跑步入场”,
广东多措并举打响数字文化品牌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大漠孤烟、落日低垂、阵阵风鸣回荡耳边......3月29日,在广州励丰文化科技产业园内,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一众会员置身文旅元宇宙,在裸眼3D和全景多声道音响等技术支持下,来了一次沉浸式古诗词文化体验之旅。
3月29日,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简称“产业促进会”)2023年会员大会在广州励丰文化科技产业园召开。经过3年发展,产业促进会的会员数量已达144家,是刚成立时的3倍,覆盖南方传媒、腾讯、励丰文化、凡拓数创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省直文化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发现,在一众会员单位的发展蓝图中,人工智能、裸眼3D等数字科技元素并不鲜见。作为数字经济大省,广东正逐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文化品牌。
“我们正处于数字文化‘风口’。”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凡拓数创”)副总裁、事业部总经理王筠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正迎来新的机遇。
“数字+文化”成共性趋势
2023年,人工智能是当之无愧的“顶流”。年初ChatGPT火爆“出圈”,百度紧随其后推出文心一言,人工智能技术迎来新的发展里程。
文化创意产业对前沿技术的探索也相当敏锐。王筠表示,凡拓数创已成为百度文心一言首批生态合作伙伴,后续凡拓数创研发的“文博虚拟数智人”将通过百度智能云全面体验并接入文心一言的能力,实现智能对话和个性化表达,在博物馆等场景中,更好满足公众服务的交互需求。
作为国内数字创意领军企业,虚拟数智人是凡拓数创的核心产品之一。“我们从2019年开始率先布局自研虚拟数智人,具备数字人建模、动捕驱动以及实时渲染、AI交互等核心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从0到1的全链条服务,包括IP设计、三维建模、骨骼绑定、动作采集、渲染集成、IP运营等。”王筠表示,目前凡拓数创已成功打造广州版本馆数智人“沁沁”、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智人员工“艾雯雯”等一众虚拟形象。
凡拓数创也是此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的新增会员单位,与其同期入会的企业共有21家。在文化业务布局上,不少企业都呈现“数字+文化”融合发展趋势。
“广深所在的珠三角地区现代产业特征突出,集聚并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上市公司,围绕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凸显出科技与非遗传承、文博文创、红色旅游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王筠直言,区别于北京的历史古城与上海的国际都市背景,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更强调与科技融合发展。
2021年,广东省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351亿元,同比增长5.1%。广东数字出版产值超2300亿元,动漫产值超600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各行业已充分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在供需融合的创新发展期,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BIM+GIS等数字技术也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实践场景。”王筠表示,未来凡拓数创将通过人机交互、裸眼3D、全息成像、体感联动、VR/AR、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聚焦建设“岭南数字版本”“粤剧艺术数字化”等数字文化体系,打造自信繁荣的岭南数字文化。
多措并举打响数字文化品牌
通过与科技深度融合,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网络娱乐、电子竞技、线上演播等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正逐步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即明确,要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包括启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南区域中心等数字化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文旅数字化示范项目和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智慧图书馆、美术馆和数字文化馆建设;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产品供给;打造“云剧广东”“广东美术云展览”等线上演艺展览品牌。
“粤港澳大湾区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开放化、国际化、现代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措施,这有利于激活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为公司发展创造了生机勃发的数字文化市场环境。”王筠直言,面对数字文化“风口”,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凡拓数创持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尽快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提供助力。
据悉,目前广东文化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覆盖9大类146个行业门类,其中7大类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过1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广东全省GDP比重达5.59%,占全国总量的13.8%,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
在此次会员大会上,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也与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会、澳门文教出版协会等4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成立文化产业投资专业委员会、钟表珠宝文化专业委员会2个专业委员会,推动各地区、各企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强行业交流合作,促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会长王桂科表示,今后一段时期产业促进会将重点建立常态化产业服务和产业衔接机制,在大湾区建设蓝图中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企业不断提质增效。
天津数港
数据驱动智能,创新引领未来
编辑:潘玥 时悦
审核:邓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