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骆驼位于镇海区核心区域。以桥得名,因水而生。据《宝庆四明志》载“骆驼桥始建于宋建隆元年”,其街道沿河而建,至清代中叶,已是商场日繁,商贸云集,车船相集于其上,舳舻衔接于其下。骆驼一地颇有优秀历史文化遗存,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以商帮传奇、慈善公益、办学兴学的文化传统为突出,其文化载体以家族大宅、古桥及水利碑碣等遗存为主,但由于过去缺乏系统的保护和传承,诸多遗存已经散佚,许多文化载体也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逐渐缺失。
骆驼文化的特质
市井是骆驼的底色
水乡商帮的老行当。骆驼除了农耕,主要以水兴市,围绕商贸和航运产生的许多老行当、老手艺,作为市井生活的基础,记录着骆驼的文明足迹。诸如修造船只、打铁铸锚、织网打鱼等,直到上世纪60至70年代,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中不乏如今仍然颇具文化价值的项目,例如当年贵胜堰的拔船过河,就是下步老街旅游开发中极好的一个展示项目。
海陆交融的老味道。骆驼人的饭桌上,除了颇有甬帮菜特色的碱水粽、芝麻汤团、烤菜年糕、灰汁团等食品外,还有具有区域特色番薯糖酿、盐腌茭白、静德胜光咸菜等。本地有老字号的饮食品牌,尤以盛滋记酒厂为最负盛名。近海的优势,使骆驼人的美食海陆交融,组成持久不断影响人们市井生活的重要部分,深深唤起一代代骆驼人的童年滋味和浓浓乡愁。
代代相传的老掌故。骆驼流传着很多民间掌故和老故事,较为出名的就有黄鳝太公的故事、沈家太公行医的故事、吴老泉的故事等等。这些蕴含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和善恶标准,也蕴含大量老骆驼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是开展启蒙教育、传播地域文化、旅游内涵开发的极好支撑,更是骆驼人宝贵的精神遗存。
繁华安逸的老街。骆驼的市井最集中的地理体现,就在以骆驼桥和中大河为核心的老街区域,在此人们定期集市,公平买卖、诚信交易,形成生于街头巷尾、充满商业倾向、满怀喜怒哀乐的文化基本面。同时,也形成具有沿河而街的水乡特色的安逸生活,构成最质朴、原始、纯真的生活方式,形成为现代人所认同、所向往的市井文化。
书香是骆驼的底蕴
英杰辈出。骆驼人才辈出,历数骆驼籍知名人士,镇海中学创始人盛炳纬、爱国实业家方椒伯、知名宁波帮人士赵安中、文学翻译家草婴(盛峻峰)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骆驼更是当之无愧的院士故里,中科院院士包括生物学家贝时璋、生物化学家杨福愉、核物理学家杨福家、数学家陈恕行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括信息处理专家林永年、动力机械专家翁史烈等。
学风浓郁。骆驼区域内的培玉学校、尚志学堂、团桥学堂、镇海县中学堂等都是其中的典范。1906年创办的培玉学校,是当时的宁波名校,拥有图书馆、体育馆和先进的教学仪器。此外,尚志学堂曾聘请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校董,校内有蒋介石亲题“功在教育”的匾额,培养人才无数。
民风尚文。骆驼是书画之乡,浙东书风的代表人物、清代书法家盛本,书法名家包六科,书画名家林文星,都是骆驼人。包六科、林文星二位先生,均在改革开放后担任骆驼区文化书画教员,亲手培养起一大批书法绘画人才。近年来,骆驼书画之风持续兴盛,南一社区成为全国知名的书香型社区,骆驼书画一条街成为文化地标,朝阳村文化礼堂内的农民书画社远近闻名。
商帮是骆驼的传奇
家业长兴。桕墅方氏为宁波帮十大家族之一,方氏一门以方季扬、方椒伯、方液仙为代表人物,构筑以钱业为主的庞大产业,总资产在2000万银元以上,资产规模居十大家族之首。更为难得的是,桕墅方氏自清嘉庆年间由方亨宁、方亨黉等兄弟到上海创业,至民国末年共历经五世,持续经营时间长达140余年,且代代皆有人才,至今方氏优秀后人仍遍布各地,如此持续的家族兴盛,不仅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就是在全国其他商帮中也不多见。
爱国图强。骆驼商帮中爱国人士众多,作为骆驼望族的盛氏家族,清道光年间承接朝廷海运漕粮,开启近代航运业。在积累财富后,不忘家国兴亡,盛氏杰出代表盛丕华,1934年在上海组织爱国团体“中社”宣传抗日,抗战爆发后捐献家产支援国家。建国伊始,盛丕华受邀参加开国大典,后任上海市副市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上海分会主委等。如盛丕华一样,骆驼商帮人士不乏爱国图强的典范,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报效桑梓。自十九世纪中叶起,骆驼商帮家族往往是耕、读、商兼重,在取得巨大商业成就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家乡的反哺建设。洪氏、翁氏等家族,自清中晚期就在外出经商中积累起财富,其不忘报效桑梓,通过各种方式建设家乡,如在骆驼创办钟毓学校,兴修中大河、西大河等流域内的水利设施等。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重开发建设,轻留存保护。重视工商业地产及住宅的开发,不够重视文化遗存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其实文化遗存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会带来比工商业开发更大更深远的价值,其作用不可估量。如骆驼团桥寺后胡等地的古建筑因为早年大规模拆迁,未能得以保存,盛家宗祠等古建筑的保护状况亦不容乐观。对于城市建设推进中的重新建设和留存保护,这虽是一个老问题、老话题,却应该引起真正的重视。
重实物遗存,轻非遗遗存。实物遗存,如古建筑、古桥古碑、老街等保护自然重要,但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及挖掘、开发同样重要,有些非物质遗存传承人年迈或者去世,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又如前文所提到的商帮传奇、重教之风、民俗风情等,还有骆驼作为“水陆都会”围绕水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及遗存,如与船有关的老行当、老手艺,记录着我们文明的脚步和记忆,都应该成为我们的挖掘和保护对象,并深刻探讨其保护方式和发扬利用载体。
家底仍不清,规划尚不足。从骆驼的重教之风和商帮传奇等文化底蕴来看,骆驼可谓是历史文化名镇,其中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厚,但对于具体细节我们仍然感到掌握不够。因此,亟须摸清家底,作出详细的有什么、应该保护什么、该怎样保护的规划,并区分原址保护开发、整体搬迁移地保护、拆除作为缩微模型保留或展览等不同的保护方式,并严格执行保护规划。
骆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挖掘保护骆驼文化的历史价值
凝练骆驼文化的精髓内涵。从水陆都会、商帮重教、厚德骆驼等方面入手,理清骆驼目前所遗留的,有形的文物古建筑和无形的非物质遗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特别要在骆驼历史上大家名士回报家乡、造福百姓的众多事迹的整理中,挖掘出如治水、兴学、厚德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加以高度凝练和归纳,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加以论证,以此作为骆驼当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宝典,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骆驼的诸多老行当、老手艺、老味道,包括目前棚户区改造中老街区域的文化氛围,如果不加以及时保护,就会随着时间消失殆尽。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把它们留存下来,动用包括文字记录、影像记录、师徒传承等在内的各种手段。政府要在重视商业开发同时,为非遗文化提供必要的繁衍空间,探索开辟博物馆、民间收藏馆等场馆载体,组成专门班底记录口述历史并成册出版。重视信息化手段,通过全媒体维度和互联网手段,加强骆驼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度。
重视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骆驼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和诸多宗族建筑面临拆留两难的境地。我们要用心做好保护,同时积极探索兼具保护和发展的“骆驼方案”。应组织专家会同文保部门加强对古建筑的研究、修缮、保护,对于与周围人文地理环境存在紧密联系的尽量原地保留。因重大民生工程等原因确实要迁移的,通过迁建保护、异地复原等方式加以保护,探索“六大巷子”“二十四节气院落”等现代的功能布局形态,使得老树发出新枝。要用心发扬老墙门建筑文化精髓,设立供宗族后人和群众瞻仰的精神地标,也可以通过展厅、3D建模、手绘地图等形式,保留这些宗祠建筑的影像。
传承弘扬骆驼文化的时代价值
弘扬报效桑梓的义行善举。自清末以来,骆驼的慈善事业就高度发达,涌现一批杰出的慈善家群体,从名门商贾至普通民众,均有较好的社会公益意识,根据自身力量建设家园、报效桑梓成为人们的共识。翻开骆驼历史,治水、义学的慈善事例不胜枚举。1931年中大河疏浚,骆驼人楼其樑率先捐出寿金,盛筱珊、王伯元、盛午清等人纷纷响应,全国各地骆驼商帮人士和骆驼民众纷纷慷慨解囊,捐额银元从一到两万不等,许多捐款人不愿意透露姓名,至今仍让后人称颂感动。我们要从许许多多骆驼人教育、成长、经商和慈善公益的事迹中,总结出精神内涵和历史经验,建设崇德向善的“厚德骆驼”。
弘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善于学习新事物,提出新理念,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流淌在骆驼人的血脉中。骆驼盛氏创业之初从事内河漕运,道光年间,清政府决定推行海运漕粮,宁波大部分漕帮人士普遍抵制抵触,盛氏目光深远、敢为人先,独立承接海运漕粮业务,进而带动宁波航运业走向海运。又如桕墅方家,以糖业起家,创新转型从事丝茶贸易,再转型进军金融业、化工等行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事业传承中勇于突破家族藩篱,广泛选贤任能,吸纳各地优秀人才共同创业。时代在变迁,但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始终是不竭的发展动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为我们在新时代创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弘扬骆驼商帮爱国爱乡的精神。骆驼商帮遍布世界各地,但是爱国爱乡始终是他们最深的情怀。上世纪50年代初,盛丕华首先在上海响应党的公私合营的政策,坚持推进直至去世。赵安中先生以及后人不断地对宁波、镇海、骆驼的教育进行大量捐资,都对社会和海外骆驼商帮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坚持挖掘、整理、宣传镇海籍宁波帮人士的爱国爱乡壮举,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统战工作,在建设中重视宁波帮人士故居的保护,邀请商帮人士的后人们到骆驼寻根,探索建立爱国教育主题基地,在中小学中开展商帮主题特色教学。
立足骆驼文化内涵探索老街历史街区开发
精准确定老街开发的总体定位。对于以骆驼老街为核心的骆驼历史文化街区,我们将立足骆驼市井、书香、商帮的文化特质,深入打造骆驼“中大河畔 古往今来”的新形象,做足街、河、水、商的文章。骆驼老街可以探索“运河岸上的闲生活”为主题,以“江南院落”为载体,以“停泊”与“归乡”为情怀,以“地脉”“文脉”“商脉”为脉络,打造“文”“商”“旅”“居”功能,使老街成为骆驼的文化商业聚集地,成为镇海的新城市会客厅,宁波的怀旧人文旅游情景消费体验区。
找准把牢老街开发的具体定位。骆驼老街的具体形象定位方面,要成为历史文脉凝结的城市老底片、休闲经济构筑的都市新客厅、运河商帮文化情景消费体验区、宁波怀旧旅游人文体验中心。老街在商业定位上,要成为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区、情景消费体验区。老街在文化定位上,要成为流动的人文博物馆,在旅游定位上,要努力打造镇海的旅游休闲目的地。总体上,充分注重骆驼历史上老街沿河而街的市井生活场景并加以打造,再现骆驼曾经“水陆都会”的特色,唤起美好的记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精心谋划老街开发的功能体系。根据总体规划和具体定位确定不同功能区域,着力体现骆驼历史文化的价值,探索打造“一街”(骆驼老街)、“一巷”(六大巷子:俚语“六大”音同“骆驼”,是骆驼命名的一种说法)、“一坊”(十二食坊)、“一Mall”(即Mini Home Mall,迷你家庭综合市场)、“一里”(归乡里)的整体空间格局。在新建开发的同时,就地保护好翁濮卿故居等,迁移一批无法就地保护的古建筑至此,着力再现骆驼明清、民国时期的风情风采,建立以骆驼历史发展为主题的博物馆,吸引骆驼籍文化名人归乡建立艺术工作室,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
这里是富文论道,欢迎点赞、留言、关注、评论、收藏、转发。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