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可以有超越理性消费因素的含义,部分原因是它们有助于我们解决个性和归属感的平衡问题。这是需求密码的前两个层次。最后的步骤是理解这如何对个人起作用——当然也就是说在市场上起作用。为什么某一特定产品或品牌能够将一大批看似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人联系起来?更奇特的是,时至今日,传统的“大众营销”(也就是简单地重复某一商业信息,以致大多数美国公众避之唯恐不及)战略已经每况愈下,几乎无法获得实效,为什么这还会发生?
品牌经理和广告商一直在他们努力想要兜售的商品中寻找答案。他们一直在问,我们如何才能使这件事情更具创新性,或者让品牌更引人注目(或通常我们所说的,更“酷”)?我并不是说他们忽视了消费者。他们没有。随着大众营销的崛起,对消费者的细致研究也逐渐兴起。早在1920年,一家研究公司几乎与堪萨斯州萨贝莎镇所有的家庭进行了访谈,在几年之后,此次调研就像历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在他的《美国人:民主经验》(The Americans: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中写到的一样:“进行了第一次全国食品储藏室调查,调查了16个州的85个街区的3 123户家庭的储存情况。”20世纪20年代末,对消费偏好的研究引导西方钟表公司生产出“更小,更薄”的时钟,并“立即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一名当时的研究泰斗指出,这证明了“消费者是国王”。)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今天,商业公司花费数百万美元研究我们的行为——对我们进行问卷调查,派出研究者进入我们的厨房仔细观察我们的行为方式。近年来,他们有意与我们“合作”或“协同创新”,比如,让我们提出设计建议,或呈递产品名称的设想,或在线提供对其产品的即时反馈。在广告宣传业界内,这样的客户互动被看做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从理论上来看,这与那种传统的30秒广告所表现的单向沟通是完全相反的概念。
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等同于说:“我已经做了足够多的事。而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还不太像一次对话。最后,即使在今天,产品制造商和品牌所有者必须——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地透过他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如形式、功能和形象,来过滤他们对消费者的看法。如果你是一个钟表制造商,那么你有能力改变的是你的钟表,以及可能改变别人对你的钟表的感觉。因此,钟表生产商或其他的生产商毫无选择必须做出貌似破解需求密码的关键,在于商品本身的行为:为了吸引消费者经济人,就必须要创造出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或能较之过去更好地完成一项任务的商品。
本文经中信出版社允许摘自《买单》。
上一篇:非洲,是陷阱还是机会?(第1页)
下一篇:在变化中成长